学子风采 | 李宇峰:凡心所向 素履以往
李宇峰,男,汉族,中共党员,博彩网址-博彩平台网址-最新博彩网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获国家奖学金。

很早开始,李宇峰同学就向往成为一名资深的计算机从业者,希望能具备“厚基础、多领域、强实践、会管理”的高水平工程素养以及一定创新思维能力。在硕士在读期间,李宇峰同学在学院的统筹以及陈鹏飞副教授的指导下专注于云原生领域智能化运维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篇。
李宇峰同学自述,他是中山大学校园中很普通且典型的研究生学生,在学院和导师的陶冶下,秉持着务实的学习工作作风,在以天为计量的工作日里遵循着“宿舍-饭堂-实验室-饭堂-实验室-饭堂-实验室-宿舍”,在以周为跨度的时间段里则是“学习-组会-为下周组会学习”。这种学习轨迹让硕士生涯异常的单调但充实而饱满,在硕士阶段面临了很多困难和挑战,克服的方式不外乎锲而不舍的学习、乐观豁达的心态、坚定的理想目标。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刚进课题组,陈鹏飞老师就分享了一个理论——一万小时理论。任意一个懂思考、会思考的人,投入一万小时在某个领域上,总能在这个领域拔尖,尤其是在工科这样重实践性的领域。李宇峰同学就对这个观点相当认可,“对普通人而言,纵然一万小时理论未必是成为行业人才的充分条件,但必然是必要条件”。因此,李宇峰同学自加入课题组开始,就自己立下了flag——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段中,每天投入比较多的时间放在科研学习上。在实验室看文章、写代码,这两件事情成为工作日的主旋律。
如何通过自律践行flag是另外一个问题。李宇峰同学说,他感触很深的一件事情是,有一段时间每天起个大早去实验室赶科研进度,在这几天里都偶遇到了学院老师在晨跑,后来了解到这位老师有着晨跑的良好习惯,通过晨跑来开启一整天的科研攻坚。原来自己偶发的积极状态是别人的常态,自此后,逐渐过渡到科学、规律的工作日作息状态,希望自己能够早日达到“一万小时理论”的界限。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在中国计算机大会上听优秀前辈分享过——豁达、乐观、积极是科研工作者最应该具备的素质,李宇峰同学深以为然。
一个正确的认知观是非常必要的,探究客观规律、取得他人认可的过程是曲折和漫长的。当认识到“被拒”是常态的时候,我们遇到负面反馈不仅仅不会沮丧气馁,反而会更加有动力去攻坚克难。做研究、投论文需要有这样一个正确的认识,坚持做自己认为对且有价值的事情,努力争取领域专家的认可,以积极的态度接受他人的否定。李宇峰同学还觉得科学合理否定其实意味着进步的可能,我们应该尽可能保持着豁达乐观,去接纳别人科学的否定。
李宇峰同学在学习生活中最常感受到的词是“Peer Pressure”。这种无形压力既源于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优秀“前辈”,也少不了来自于频繁接触的同学朋友。身边的同学时常在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优秀的素养,具备更深厚的基础知识、更敏锐的学术嗅觉、更清晰的时间规划……同样,李宇峰同学以积极的态度接受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补足,将前辈、朋友作为自己榜样,向他们学习、取经。
既要积极地接纳负面的结果,也要锐意地进取以取得正向的成果。在云原生领域有一个关键词——可观测性,它是系统输出指标、日志等数据来反映系统内部状态的能力,望文生义也可理解为人对系统内部的了解程度,可观测性是系统性能调优、故障发现诊断必不可少的要素。李宇峰同学认为我们在学习、工作中也应该给自己配置上“可观测性”,虽不至于一日三省,但也应该时常做阶段性总结,了解自己这段时间做了什么,审查自己是否能够做的更好、下一个阶段应该做些什么,给自己的学习生涯“调优”、“诊断”。
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期和短期目标。李宇峰同学的长期目标是成为复杂软件系统项目的参与者、开发者和设计者,成为一名优秀的计算机行业工程师,而短期目标是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实现长期目标应具备的技术和综合素养——厚基础、多领域、强实践、会管理。李宇峰同学非常感谢学院,在学院科学合理课程的培养、和风细雨关怀的呵护以及雷厉风行作风的熏陶下,初步具备了扎实的计算机知识体系和一定的科研创新思维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与家国发展息息相关,这一点也鼓舞着李宇峰同学朝着成为一名合格的“系统工程总体性人才”前进。李宇峰同学提到,《“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提到许多信息化建设的重大举措都跟自己的研究方向有着密切联系,如构建云网融合的新型算力设施、探索建设前沿信息基础设施等,希望自己未来能持续耕耘、提升自己,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